高中部

國旗下發(fā)言:傳承中華文化,推動文化自強------高二4班嚴格

發(fā)布時間:2024-11-21     瀏覽次數:476

    尊敬的老師們,親愛的同學們:

    大家上午好,我是來自高二4班的嚴格。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“傳承中華文化,推動文化自強”

     前段時間,李子柒時隔三年首次復出,一條關于非遺漆器的視頻吸引了中國網友的眼球。視頻中,她依舊身著一襲青綠色的棉麻衣服,漫步在鄉(xiāng)村的古樸小路上,歷時整整一年的雕漆隱花作品在身后熠熠生輝熱度不減當年。從生漆的獲取到最后的裝飾,從處暑到立冬,腳踏實地、穩(wěn)扎穩(wěn)打,讓人平靜享受中國古調的配樂和恬靜畫面帶來的淡淡的、卻滿懷力量的文化沖擊。這份關注不僅僅是來自對李子柒的喜愛,更是網友們對中國非遺文化新面孔的期待,也是人們浮躁社會中尋找心靈慰藉的一個最好途徑。

     2024年是我國批準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》20周年。多年來,各地文化機構積極創(chuàng)新,共同探索非遺更為有趣的“打開方式”,努力讓非遺傳承重煥生機。然而,在審美日趨多樣化的今天,非遺傳承發(fā)展面臨新的挑戰(zhàn):認識淡薄,人才匱乏,創(chuàng)新乏力等等,那么我們不禁要問:我們究竟要堅守情懷還是創(chuàng)新求變?二者是否可以兼得?

    堅守情懷,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和琴棋書畫詩酒花,它們既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,也契合人們對樸實鄉(xiāng)村生活的向往。我們在網絡上沉浸式體驗打鐵花的壯觀,那是聚攏煙火,那是攤開人間;我們感受湘西趕尸的神秘,那是十萬大山間游子回家路。堅守情懷,是當我們驚嘆于《核舟記》的微雕技藝,沉醉于王羲之的書法藝術,感慨于古人的精巧構筑,我們應該試著去碰觸它,了解它,學會它,傳承它。文化本來就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存在,而是我們觸手可及、刻在中國人骨血中的記憶。

     創(chuàng)新求變,是龍年春晚《山河詩長安》中李白乘鶴而來,古今對飲,千人齊誦的震撼;是黑神話中“怕甚么山高路遠,跟著悟空游山西”的英雄夢;是從青綠畫卷中走出來的舞者們的靈動。創(chuàng)新求變是立足當代,聚焦當代年輕人的審美需求,讓抽象的傳統(tǒng)文化在現代重煥機,走向人們的生活,走進世界的舞臺。

    聽到這里,前面問題的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。我們要在堅守中創(chuàng)新,要在情懷中尋找屬于這個時代的印記。

    黑格爾說“歷史是一堆灰燼,但灰燼深處尚有余溫。”我們的文化不僅讓國人驕傲,同樣也有超越國界的普世價值,給戰(zhàn)火中的黎巴嫩公民帶來度過黑暗日子的勇氣。中華文化是生生不息的根與魂,它會永遠在黑夜中璀璨,而我們的責任,是提醒忙碌的人抬頭,看看這滿頭星光璀璨。這些文化魅力也在這個時候被激發(fā),使中國成為東方的發(fā)光源,牽動起國內外每個人,吸引每一位偶然遇見它的人。

    總而言之,文化傳承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。我們都有力量也有責任,讓我國的文化佇立于世界文化之林,使它開枝散葉,蔚然繁茂,綻放光彩。

      我的講話到此結束,謝謝大家。

     

    學前街校區(qū):學前街38號    菱湖校區(qū):菱湖大道9號(菱湖大道與具區(qū)路交叉路口)    電話: 0510-81896789
    Copyright@2025 無錫市大橋實驗學校 All Rights Reserved  推薦使用IE8以上版本1024×768分辨率瀏覽本站  蘇ICP備08007198號-1